大爱源于孝德 记香港昌福学校校长少林弟子释恒彪
来源: 人民网 时间: 2012-09-30 20:54:42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记者手记:少林俗家弟子释恒彪放弃香港优厚条件、返回家乡兴办慈善学校,在当地被誉为“最美少林俗家弟子”。经过对释恒彪20余年的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的了解,进一步证实,释恒彪是一位践行“大爱”的“少林俗家弟子”,他一直和他的团队用“点滴之爱”来传播爱、奉献爱,让“大爱”传承,让社会充满爱,让人间更美好!
      2012年9月27日上午,“父母责,须顺承”当记者走进位于周口项城市官会镇香港昌福学校的教学区时,学生们正在诵读《弟子规》,朗朗的读书声传遍教学园区的每一个角落。
     

已为校长的少林俗家弟子释恒彪

      10年前,释恒彪创办了香港昌福学校,仅官会镇高庄村、范桥村、徐庄村等10多个行政村,每年都有近千名孩子在这里就学,有很多小孩自幼失去了父亲或母亲,甚至双亲,条件极为艰苦,只能依靠爷爷奶奶生活,部分小孩的爷爷奶奶都是60岁以上的高龄了,有些身体状况极差,甚至已丧失劳动能力,无力照顾他们,贫寒、饥饿、失学随时等待着这些幼小的雌嫩的生命,心酸、委屈、无助的泪水时常挂在那些小脸蛋上,失望写满脸庞。
      释恒彪无论何时得知这样一些可怜小孩的身世,心里都会产生阵痛,他非常重视关爱这些幼小纯洁的心灵,每一次都要想办法亲临孩子家里看望,或者在医院里了解病情,给予帮助,并指示学校有关负责人员立即对这样的小孩办理安置入学,对他们免学费,免生活费,免书本费,让这些苦难学生远离饥饿和寒冷,让他们的童年充实和幸福,鼓励他们树立目标,努力学习知识,充实自己,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做一名将来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今年,释恒彪和昌福学校已经免费收养了40多名这样贫困的学生。
     

慈父般的校长

      孙肖南,今年12岁了,8年前妈妈离家出走,父亲又身患重病,在医院接受治疗,由爷爷和姑姑照顾。释恒彪知道情况后,专程从外地赶回,去医院看望了肖南的爸爸,并送去医疗费。懂事的肖南在一旁给爸爸擦拭眼泪,安慰起了爸爸,他说,“爸,我好好学习,以后不贪玩了,爸,别哭、别哭、别哭了!”小小的双手,拂去父亲浑浊的泪珠,也扶起了一家的希望。
      校园中年龄最小的叫马铭成,今年才5岁。在他一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后来母亲也走了,从此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在我们询问小铭成是否想妈妈时,他告诉记者:“妈妈走了就不想她了,我现在要在这好好上学,学校的老师都对我很好,我会听老师和奶奶的话,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好报答他们!”质朴的童音诠释着这个世上最纯洁的真情。
     

      这些动人的事迹感动了项城。9月27日上午10点,项城市电视台台长王艳带领干部职工来到昌福学校,与这些贫困学生和他们的爷爷奶奶一起联欢,度过了一次令这些特困学生们终身难忘的中秋节,给他们送去温暖、关心和节日的慰问。
      活动中,有一名小女孩叫刘军杰,含泪读了一封自己写给爸爸妈妈的信,信中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还好吗?虽说你们已经离开5年了,但我的心里天天在想念着你们,过去看到别人的爸爸妈妈陪着孩子一起过节时,我心里非常想你们,我只能和爷爷奶奶孤独相依,以泪洗面。但是我今年过了一个幸福圆满的中秋节,你们知道我是在哪过的吗?我在我们的昌福学校过的中秋节,是我们学校的董事长举办的,有好多小朋友,还有爷爷奶奶,我吃到月饼了,还照了全家福,这是我度过的最最快乐的一个中秋节!”
      小军杰读到动情处时,泪流满面。在场的领导、老师、家长和同学无不动容,任泪水流淌心间。
      小军杰今年11岁,5年前爸爸患病去世了,妈妈离家出走了,从那以后,小军杰就再也没有看见过妈妈,一直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小军杰是个非常争气的好孩子,进入昌福学校后,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小军杰心中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以后回报他的母校和老师,回报他的董事长。她自信的话语,至今还回荡在我们耳边,“我叫刘军杰,今年在昌福上学。现在父母已经不在了。我在昌福上学感到很快乐,长大以后如果我能考上大学,肯定会记住这个母校对我的关心,如果考上大学,也让父亲含笑九泉了!”
      在昌福学校,像孙肖南、马铭成、刘军杰这样的孤儿还有很多很多,40余名特困生,40余个辛酸的家庭,令释恒彪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是一群苦难的孩子,也是一群乐观向上的未来希望,历经艰辛,他们必定学会坚强,历经风雨,他们必将绽放光芒,每每想到这里,释恒彪又充满了信心,他反复对记者讲,我要好好创造条件,让这些苦难的小孩在学校找到温暖,在学校找到家的关爱,释恒彪表示,我收留了这些小孩,就要对他们负责,学校不仅给他们免去所有学费和生活费,而且还要资助他们以后上高中,上大学,直到成人。
      释恒彪虽然坚强,但是谈到这么多孤儿的处境时,眼里早就充满了泪花。
      没有豪言,只有壮举
      释恒彪今年37岁,现在是项城市市政协常委、香港昌福学校董事长。释恒彪是一个默默沉稳的汉子,黝黑发亮的脸庞。他告诉记者,他是一位坚强的人。在记者面前,他从没有提及过去的成绩和辉煌。
      释恒彪,俗名马刚,少林寺俗家弟子,武术六段,绰号“铁拳王”。释恒彪自幼爱好武术,不仅喜欢舞枪弄棒,还虔信佛教,常随父母到附近寺庙烧香拜佛,受当时流行的武打电影片《少林寺》的影响,发誓要入名山古刹少林寺去拜佛习武,12岁那年,马刚才如愿以偿。
     

释恒彪与恩师释延王及影星成奎安合影    

      1985年春,在亲友的帮助下,马刚进入少林寺深造,拜素有“铁罗汉”之称的少林寺武僧总教头释果林为师,在白马寺受戒,赐法名释恒彪,正式成为少林寺第三十五代弟子。
      从师学艺期间,释恒彪多次随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少林武僧团及武打童星释小龙等先后出访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在1991年、92年、93年、95年等连续4届“国际少林武术节”比赛中,获“醉棍”、“散打56KG”、“铁布衫”等多项大奖。1993年春季在“梁山水浒节”表演演出,曾一拳打碎10块红砖,赢得了全场万名观众的满堂喝彩,被誉为“少林铁拳王子”。特别是“二指禅”功夫,一鹤冲天,技压群雄,其风采照片连续在《少林武术》、《武林》等杂志上刊登。1994年同师父释果林赴美国创办“海外少林武术总会”(现在的纽约海外少林禅寺),在1995年登封市举办的“少年武术传统大赛”中荣获“七星拳”冠军称号,95年又回少林寺拜少林寺禅师、作家、导演释延王(现任少林寺影视公司董事长)为师,曾多次应邀拍摄《少林血禅》、《武当风云》等多部影视剧。
      2000年,在随团出访香港、澳门、台湾开展少林武术文化交流期间,释恒彪不仅充分发挥自己的武术专长,以武会友,结识了“大傻”成奎安、施瓦辛格、吕小龙等国际著名影星,他广泛介绍内地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通过宣讲博大精深的佛学文化,折服了不少港台商界、政界知名人士。
      2001年春,释恒彪在香港代师传授“达摩易筋经”。期间,香港昌福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何燕芳女士表示希望高薪聘其为私人保镖,释恒彪向她解释缘由,并婉言谢绝,何燕芳女士非常欣赏他的人品,决定资助释恒彪回到家乡官会镇投资办学,释恒彪回到家乡后,创办了这所文武兼修的“香港昌福学校”。
      2002年春,“香港昌福学校”落成,成为周口市唯一的一所港资学校,昌福学校引入了海外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每年拿出经费重奖优秀生、帮扶贫困生,这不仅大大缓解了当地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和农村孩子就学难的问题,而且,还大力提倡了“尚学尚武”之风,传承了项城的文化。
      自创办昌福学校以来,释恒彪一直秉承“立足农村,心系慈善,造福社会,不图回报”的宗旨,10余年来,已资助特困贫困儿童和学生400多名,累计资助善款100多万元。
      释恒彪说,昌福学校办学已经11年了,这些年中,每年都有一批贫困和孤儿来到昌福,我们都接收了。我自己本身是一名佛门弟子,也是一名政协委员,无论从义务上,还是从心里上都要去承担这一切,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同时也希望我这一点的绵薄之力能够影响社会上更多的人去关爱他们,去帮助他们,哪怕就是一声问候、一句关心、一片纸,我都要代表这些孩子感谢大家,每次说到这,释恒彪就会情不自禁站起来,发自内心的深深鞠躬。
      爱因无私而珍贵,生命因希望而永恒。一股股关爱的暖流,一份份真挚的情感,释恒彪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人间大爱,让这些留守儿童和失去父母之爱的孤儿们真切的感受到世间有情,人间有爱,他也以自己的善举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去关注、关心、关照这些可爱的孩子。
      没有得失,只有责任
      释恒彪是一位经得起考验的硬汉。当年在港澳台,曾是红极一时的新星,香港一家公司不惜重金聘请他,他没有留下;香港一位很有实力的房地产老板盛情挽留他,他也没有留下。他的决定是依然返回家乡,照顾他的体弱多病的母亲,尽孝道,同时,创办文武学校,传道育人。
      释恒彪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中,他慷慨带头解囊捐款,带动当地各界人士捐款总额近50万元。连续6年来,每年冬季他都要牵头组织一次“慰问孤寡老人”和“为贫困学生家庭送温暖”活动,社会好评如潮。
      有一次,释恒彪在项城市民政局负责人的陪同下,带着一万多元资金和礼物,深入到城区和农村看望部分孤儿、弃婴和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了一片爱心。
      在水寨镇办事处胡营村,已经7周岁的弃婴项某拿着释恒彪捐助的资金,感动得流出了泪水。释恒彪还先后来到东方办事处、王明口、丁集等乡镇弃婴家里看望,详细询问了每一名弃婴的生活和健康情况,并赠送了资助金。
      释恒彪到官会镇后,又为该镇的30多名孤儿发放了资金和礼物,他摸着每一名孤儿的手和脸,询问着孤儿的家庭情况,看着这些没爹没娘的孩子,释恒彪每次都会情不自禁流泪,他决定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对这些孤儿给予帮助,由他来承担这些来学校上学的孤儿免去一切费用,并补助生活费。
      释恒彪来到官会镇敬老院,向28名孤寡老人问寒问暖,为他们送上了资金和礼物,这些老人们拉着释恒彪的双手久久不放,打心眼里感谢释释恒彪对他们的爱心捐助。
      释恒彪喜欢广泛参加社会交流,促进弟子成长。2005年7月,受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和香港少林武术文化中心之邀,释恒彪又率众弟子赴港开展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在香港元朗青年协会向少林武术健体营学员传授少林武功,并多次当场表演了少林绝技,特别是表演“金钟罩铁布衫”功夫绝技时,引起全场轰动,被《香港商报》、《香港明报》、《大公报》及新华社香港分社等多家媒体连续进行报道。很快有香港十几家商界名流以年薪30万港币诚聘释恒彪在港发展,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一个多月的武术文化交流活动结束后,他毅然返回了河南老家,继续为学校的一千多名学生传佛授艺。
      释恒彪习武任教20多年来,弟子遍及世界各地。弟子们最深的感触,就是习武之前先学会了拜佛诵经、与人为善、感恩社会,以上乘的人品铸就了高尚的武德。每年春节,许多弟子们都会前来看望释恒彪,而后再到师父的禅堂谒拜佛祖,大家永远不会忘记是师父的教诲给予了他们做人之本。习武以来,释恒彪时刻牢记着师父的教诲和做人的本分,以参禅拜佛之心礼敬众生,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最大的愿望就是经济条件允许时,在豫东家乡建一个宏大的寺院,使芸芸众生都能普照佛光、共沐佛恩。
      在项城市,释恒彪被推选为第二届、第三届项城市市政协委员、政协常委,先后荣获省、市级荣誉称号30多项。这些荣誉,更加坚定了释恒彪的善举之心,他决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发扬菩萨济世精神,投身公益事业,倾力广施善举,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多做新的贡献。
      没有辛苦,只有满足
      释恒彪是一位经得起风浪的硬汉,他不为名,不为利,一心发展昌福学校。
      在昌福学校,副校长刘国营老师带领记者看了看整个校区,深情的告诉记者,释恒彪为了学校,一直很辛苦。
      刘国营老师说,自学校创办之初,我就进学校工作,至今11年了,学校一直是自筹资金谋发展。
      我们学校每个月支出很大,现有公办老师20多名,每月要发放一笔补贴资金;学校要满足正常教学,另外聘请了10多位老师,每月发放工资就是几万元;学校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安全,聘请了20多名后勤和相关人员,每月的工资也是几万元;学校场地占地30多亩,每个季度要支付几万元租金;40多名孤儿特困学生免费上学、食宿,每月开支很大;其他学生家长看到学校免费那么多学生,都不愿意按政府制定的学费标准缴纳学费,每名学生每学期要比官会镇其它学校少交500多元,所有这一切,董事长释恒彪都承受了,按今年在校的学生估算,每学期学校要少收入数十万元,要多补贴几十万元。
      由于经费紧张,学校一直没有进行扩建,就连平时的维修和设施完善也没法进行。如今,为了保证教学秩序和稳定,释恒彪带领施工队伍,在外地承接工程,用工程赚的钱维持学校的各项开支。
      刘老师谈到这些时,一直站在我身旁的时百明老师早已是双眼噙满泪水,哽咽地说:“我们的董事长太辛苦啦!”时老师也是昌福学校的元老之一,主要负责安全保卫和后勤工作,他向记者深深鞠了一躬,说感谢媒体的关心和支持。
      当记者问及释恒彪是否辛苦时,他面带微笑,坚毅的说不辛苦,并说,他很满足。
      大爱源于孝德
      在学校采访时,记者见到了释恒彪的父亲马培友,这位花甲老人,脸上写满慈祥和坚毅。这位老人曾在部队服过役,当时在上海警备区某护城部队任上士班长,转业后分别任中学教师、农村鱼种场负责人,后务农,现如今在学校后勤工作。
      前不久,释恒彪的母亲时美荣因病去世,母亲的离世让释恒彪至今还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每次回忆母亲,他都要泪如泉涌。
      释恒彪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他的母亲今年60多岁,大父亲2岁。母亲年轻时(文革时期)曾是当时的项城县官会公社文艺宣传队队长,改革开放后,成为一名民办教师,连续任教30年。

    释恒彪小时候,父母亲就教育他,要多行善事,乐于助人,尊敬师长,遇到挫折时要以德报怨,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他心中播下了善良和慈爱的种子,影响和塑造了他的人生。

    父母亲对释恒彪的孝德教育,是从一些日常小事上反映出来。释恒彪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母亲经常带着他到本村的两户孤寡老人家里坐坐,隔些天送去一次面粉、青菜和点灯的煤油,帮助他们打水、收拾柴禾,或者洗洗衣服、晾晒一下被子,陪他们唠唠嗑,力所能及地照顾他们。

    释恒彪的爷爷奶奶在世时,每逢他们兄妹几人假期回家,母亲都要问问是不是捎回了什么“好吃的东西”,有几次看到我因缺钱而表情尴尬时,母亲总是立即出门,设法买些水果、点心等,带着恒彪送给爷爷奶奶,说是孩子回来了,先来看看爷爷奶奶。母亲告诉他,爷爷奶奶这辈子很不容易,做儿女的必须恪守孝道,这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

“校长送给我们的新衣服”

      释恒彪创办昌福学校后,母亲经常默默无闻地照顾这些孤儿和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儿童,只要有空,母亲总是教他们如何铺床叠被,教他们如何战胜困难,给他们打扫房间卫生,为她们洗头、剪指甲,洗衣服、毛巾。

      母亲再三叮嘱释恒彪,这些孩子很不幸,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好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种善因,结善果,这是功德无量的善举。

      母亲身体不好,十多年来患有严重的肺气肿、糖尿病、冠心病,经常出现可怕的并发症。母亲最后一次住院,释恒彪在病床前侍候。当时同病房的一位卧床老人因自己唯一的孩子患严重感冒,无法照料老人,母亲就让他承担起了照顾这位病友的任务,每次打饭,释恒彪总是打上两份,直到这位老人出院。
      如今母亲已经走了,但这一切都深深烙在释恒彪的心底,是母亲教育了他,是妈妈用一生的孝心美德影响了他,释恒彪立誓,要用自己的一生将善爱、孝德传递下去,让这种爱影响到更多的人,愿天下所有失去妈妈的孩子,从此在心灵上不再感到痛苦和孤独。(文:李向阳 图:张康)

责任编辑:(项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