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镇努力打造项城市副中心城市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来源: 项城公众网|http://www.xiangcheng.gov.cn 时间: 2007-09-06 11:18:14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秣陵镇位于项城市东南部,为原项城县政府所在地,拥有2000年的建制史、600年的县城史,古时即为商贸重镇。目前,该镇所辖区域面积85.6平方公里,中心城镇面积6.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4万余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是河南省最大的手工制鞋生产基地。近年来,该镇紧紧围绕项城市提出的“努力将秣陵镇建设成为项城市南部具有县级规模的副中心城市”这一发展思路,以城镇建设为平台,以制鞋产业为主导,采取“政府策划、财政支持、市场运作”的办法,走“土地生资、招商引资、社会出资”的经营城市之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镇面貌明显改观,副中心城市已初具雏形。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高起点规划,拉大城镇框架
      为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充分挖掘城镇发展潜力,该镇立足区位、交通优势和经济基础,委托省建设厅设计了秣陵镇城区总体规划图。规划的城区面积为12―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5万人,“五区一环”构成城镇的整体结构框架,“五纵五横”形成城镇总体交通网络,同时,对城镇电力、绿地、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从总体着眼,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确保一个新的秣陵新区呈现在人们面前。规划中的“五区”是指集行政、商贸、休闲娱乐、高档住宅为一体的西部新区,沿217省道的东部工业区,以千亩鞋业工业园为依托的北部工业区,以秣陵高中为中心的南部教育区,以旧城区为基础的中部小商品零售区;“一环”是指东起环城东路(白沟南北路),南至环城南路(老城高中南侧的教育大道),西连环城西路(三里店南北路),北接环城北路(王路口至吴场段)的环城大道。“五纵”是指秣陵镇南大街、北大街、幸福大道北段、工业路向北连线、106国道吴场段;“五横”是指教育大道、迎宾大道、交通路、工业园区东线、向西引线。通过科学规划,重点建设,让新的秣陵镇大起来、亮起来、绿起来、净起来、美起来,吸引本镇及周边乡镇大户向秣陵镇城区集聚,努力打造秣陵镇副中心城市。2006年以来,秣陵镇改造旧城2平方公里,拓展新城近5平方公里,硬化道路50公里,城镇中心面积达到6.6平方公里,行政新区、工业区、商品零售区组装工作基本完成,环城南路11月底完工,城镇中心框架初具规模。
      二、强化产业支撑,壮大经济实力
      一是做大做强制鞋主导产业。通过壮大龙头、优化结构、科技创新,进一步壮大制鞋这一支柱产业。为壮大龙头企业,坚持择优扶强的原则,选择利达制革有限公司、永祥制革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把分散在周边农村的加工户联合起来,统一商标,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供料,统一销售,促进了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企业的集团化、规模化程度。同时,加快秣陵制鞋产业集聚区建设速度,以标准化厂房建设为载体,吸引规模企业入驻,强强联手,打造制鞋企业“航母”,叫响秣陵鞋业品牌。为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该镇在发展传统手工制鞋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升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使制鞋业步入了产品高档化、品种多样化、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阶段。今年以来,春兰制鞋总厂投资1500万元进行技改,生产各类高档旅游保暖鞋、彩板鞋、除臭鞋等,填补了秣陵镇冬季鞋无高档产品的空白;秣陵镇信德鞋业有限公司投资5500万元新上了四条先进生产线,建成了省内最大的高档鞋材生产企业,填补了省内高档棉鞋生产空白。截止目前,全镇年生产能力100万双以上的企业有8家,50万双以上的有24家,制鞋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2.5万余人,形成10个制鞋专业村、1400个制鞋专业户,产品有保暖鞋、旅游鞋、休闲鞋、雪地靴等8大系列32个品种,2006年产量达到6000万双,远销北京、河北、内蒙古、山东等20多个省市,“元康牌”雪地靴和“纯美牌”舒暖鞋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部优产品。制鞋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制鞋加工配套的相关服务业的相继崛起,逐渐形成了鞋料、鞋材、鞋胶、鞋盒、托运、销售等10多个配套行业。
      二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近年来,该镇始终如一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并竭尽全力地为企业服好务、引好路、导好航。为此,他们出台了《关于改善投资环境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的决定》等文件,规范了便民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经济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全镇拥有工业企业7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的2家,5000万元以上的5家,全镇已形成制鞋、制革、编织三大板块经济,配套催生出机械、印刷、粘胶、纸箱、无纺布等20多个相关行业。2006年以来,先后有浙江、福建、河南等地5家企业到该镇投资兴业,投资总额达1.2亿元。
      三是激活第三产业。重点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着力打造第三产业发展平台,以此拉动小城镇建设。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粮油批发大市场,已成为豫东最大的农贸市场,覆盖到商、项、淮、沈及平舆、临泉等区域,正朝全国著名农贸大市场目标迈进。投资4000多元的西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将在今年8月底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成为南部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投资5000万元的古槐商贸城一期工程已竣工,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届时可吸纳商户1200多户。投资1000余万元的秣陵镇第一农贸市场改造工程将于7月初完工,投入运营后,占道经营和马路市场现象将彻底杜绝。第三产业的兴旺,为秣陵赢得了诸多人气,更多的外来者到秣陵投资、投技、兴业,极大地支撑了小城镇建设的加速发展。随着全镇工业的发展壮大,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医疗、食宿等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走向城镇的大转移。目前,全镇已建各类市场12个,分布商户2600户,年商品零售批发总额近2亿元。
      三、突破资金瓶颈,完善基础设施
      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建设的“瓶颈”,突破这一“瓶颈”,关键是树立“经营城镇”的观念,大力引入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在秣陵城镇建设中,他们改变传统的“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先有钱后办事、没有钱不办事”的消极思想,树立“有钱会办事、小钱办大事、无钱也要办事”的创新进取精神,用市场运作的机制经营城镇,实现了城镇建设投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为盘活土地资产,他们实行“以地生财,聚财建城”,难过租赁、拍卖秣陵制鞋产业集聚区、东西大街闹市区商铺,募集资金近8000万元,并通过实施旧城改造,聚集民间财力和社会闲散资金近2000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他们坚持“谁开发、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对汽车站、公厕、路灯管理、路面保洁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并采取出让户外广告标志牌经营权、路灯广告经营权等方式,积极筹措城镇建设资金。近年来,该镇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达1亿多元,变电站、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今年8月底之前,水道疏通、彩砖铺设、路灯更换、街道绿化工程将全部完成,占在30亩的秣陵广场10月份建成投入使用,一个个性鲜明、功能逐渐完善、经济日趋繁荣的现代城镇形象在项城南部初步凸现。
      四、突出特色品位,精心打造城镇形象
      特色和品位是城镇的灵魂。秣陵镇曾是古代著名驿站、军政物资集散地,千年古槐至今尚在,是近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张伯驹的家乡,文化遗产丰富。在城镇建设中,秣陵打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牌,充分利用历史名人及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挖掘文化遗产,把秣陵镇打造成历史古镇、文化名镇。修复了原项城八景之一的莲溪书院、德胜城等古建筑,使古景重现人间;维修千年古槐、骨头冢遗址等观光休闲景点;成立“张伯驹文化研究会”,规划建设“张伯驹纪念馆”,让张伯驹的家乡变成文化旅游景点,把文化资源变成居民致富的宝地;充分挖掘历史名牌食品的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让酥油麻果、酥油烧饼、老城白锅盔等特色食品走向全省、全国。
      在抓城镇建设的同时,城镇管理得到加强。针对“脏、乱、差”现象,从今年6月起,集中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三项整治活动”。制定《秣陵居民公约》、《秣陵居民十不准》,坚持“门前五包、门内达标”制度,倡导“建文明古城、做文明市民”新风,组织开展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增强广大居民对自己城镇的向心力、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城镇是我家、搞好靠大家”的共识。坚持依法治城,出台了《城镇综合管理方案》,成立了城镇管理办公室,为城管人员配备了制服和办公设备,建立和完善了城镇执法制度,运用教育、行政、法律的手段,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使居民变得更文明,城镇变得更靓丽。(项城市委办、秣陵镇党委)

责任编辑:(项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