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旱出项城市新水利观
来源: 项城市水务局 时间: 2009-05-19 09:17:30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通讯员 丁月良) 尽管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可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黄许营村的冬麦却绿意盎然、长势喜人,这主要得益于该村组织的抗旱互助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眼下,项城人面对大旱,认真反思,树立起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意识,在巩固农田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完善抗旱机制、倡导节水意识,通过科学调度水资源,高效用水、精细化管理,打赢抗旱攻坚战,确保粮食生产。

       增强抗旱意识。去年入冬以来,项城市遭遇严重持续干旱,全市麦播面积104万亩,其中其中严重干旱、枯萎的小麦达33.26万亩。在大旱面前,项城市委、市政府认真反思。透视旱灾,他们认为,大旱缺的不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农田水利设施仍然薄弱、建设机制体制还很滞后、投入严重不足、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的粗放利用等问题。一场大旱,是对项城水利建设敲响的一次警钟。面对现状,项城市委、市政府没有懈怠,他们因势利导,将抗旱救灾转变为一场彻底改善项城农田水利建设的攻坚战。他们以全新的水利意识,打破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观念,变单一抗旱为全面抗旱,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防旱。

      完善抗旱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旱灾,离不开抗旱机制的完善,离不开抵御旱灾能力的不断增强。为此,该市从机制着手,一是完善领导承包制。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抗旱目标责任书,实行市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党员干部包地块责任制,把抗旱任务登记造册,层层把关备案。二是实行责任奖罚制。对干部所包责任村组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抗旱任务,或因组织不力、措施不当、行动迟缓造成减产的,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造成重大后果的,给予免职处分。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将根据贡献大小给予经济上、政治上奖励。三是加大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仅今年2月份,该市就拿出170万元用于支援各乡镇抗旱工作;特大抗旱资金30万元,市农机局安排41万元农机补贴支持购买抗旱机具1700台(套),市石油公司安排补贴资金37万元,以每公升柴油降价0.4元支持农民抗旱浇麦用油800吨。河南中烟工业公司筹集资金30万元、农机补贴12万元购置500台套小型机泵及时下发到各乡镇(办事处),成立了21支抗旱浇麦应急服务队。全市新打机电井136眼,小口井1869眼,扩大浇地面积6.2万亩。

      改革产权制度。抗旱须治本,治本就要进行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水利设施的管护问题。该市把市场机制引入农田水利建设中,积极发展民营水利,打破所有制界线,破除地区和部门垄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归农户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小型工程,可按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相关设施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政府补助形成的资产,归项目受益主体所有。允许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调动全市人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今年初以来,该市利用项目资金打井1421眼,新打机井和配套机泵已全部拍卖,并获得拍卖款186.15万元,实现了工程建设的滚动发展。郑郭镇束庄村群众王庆林通过竞拍购买一眼井后,寸步不离地守在钻井工地,他说:“俺们村里群众都争着买井,现在井是咱自己的了,咱得叫它打好,打好后俺还得好好用哩。”(项城公众网新闻中心编辑 于海涛)

责任编辑:(项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