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市生态修复总体方案
来源: 项城市人民政府 时间: 2019-01-22 14:15:51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项城市生态修复总体方案

 

为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切实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保底线、保民生、保运转、创环境、求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主线,快速提升城市生态建设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努力把项城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园林城市,为推动“生态项城、智慧项城、文明项城、幸福项城”建设打下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总体目标

严格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城市生态评估与修复导则》,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达到或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保护以人类居住为主的城市生态系统,强化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舒适度。确保到2020年,在合理保护好城市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修复城市规划区破坏的环境资源,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等生态空间布局,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净化环境、调节气候与水文、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全市城市规划区综合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

三、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严格保护城市现存的生态资源,对遭受威胁和破坏的自然生态空间,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恢复城市生态功能,避免过分干预或再度破坏。规划引领城市生态修复应在城乡规划指导下开展。将生态承载力作为城市规划的刚性约束条件,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落实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内容。

2.统筹协调根据城市所处气候地带及其自然环境条件、现有生态问题的轻重缓急,坚持修复与保护相结合,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制定城市生态修复目标、实施方案和技术措施,做到统筹规划、分区施策、分步实施、协调建设。

3.系统修复 坚持“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以完善绿地系统重点修复工程为依托进行系统修复,同时树立“节约和保护也是修复”的理念,统筹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绿色发展措施,最终实现标本兼治。

四、总体要求

在城市生态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题研究,确定修复目标,科学构建城市生态修复指标体系,根据选定的城市生态修复方式,筛选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适宜技术及措施,预估工程量、投资量和实施周期,预测城市生态修复效果,明确保障机制和措施,编制城市生态修复详细实施方案。

(一) 确定修复目标和指标

1.针对现状问题,编制详细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制定与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城市生态修复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分阶段实现。根据阶段目标,提出生态修复的技术指标和工作指标并合理赋值。

2.基于生态评估梳理出的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生态问题及其空间分布,对照城市生态修复目标,将城市生态修复的阶段目标及其考核指标落实到具体地理区域及四至坐标定位,确定实施生态修复的先后顺序。

3.地生态修复和绿地系统提升专项设计指引,分解细化修复目标和考核指标,明确修复项目的工程内容和建设任务。各生态要素的完整性直接关系到生态修复效果,制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和开展工程量预测时,既要统筹受损水体的系统修复;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和开展工程量预测时,又要适当向周边区域延伸。

(二)合理选择修复方式

根据各受损地生态环境受损程度的不同,选择以保护措施为主、以工程修复为主,以及在人工辅助下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

1.对没有遭到人为破坏,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区域,严格执行生态保护要求,杜绝可能发生的人为破坏以及人工干扰行为,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对已造成较大生态破坏的区域,应采取必要的工程修复措施,使生态系统向正向演替,促进生态恢复。

3.对受到一定人为干扰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但尚在自然更新恢复能力之内的区域,应尽量减少工程措施,优先采取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尽量减少人工干预。统筹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绿色发展措施,通过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避免对生态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破坏,使城市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的自然恢复能力。

(三)明确近期建设重点

1.针对近期生态修复目标,明确近期生态修复建设的重点,研究制定实施生态修复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修复工程量、实施主体、进度安排、技术要求、考核指标等。

2.建立项目储备制度,明确项目类型、数量、规模、建设成本和时序以及项目总量分类统计。

(四)筛选工程技术措施

1.针对城市生态修复内容和建设时序,筛选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技术。

2.对不同类型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状况和效果进行预测和分析比对,优化技术方案。

3.制订生态工程项目实施的技术路径、过程控制要求及后期维护管控要求。

五、重点工作

(一)水体修复

1.水体修复内容。系统开展城市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生态修复,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整治等有关要求,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入手,采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恢复水体自然形态,改善水环境与水质,提升水生态系统功能,打造滨水绿地景观。

2.技术指标①水域湿地面积比评价区域内河流(渠)、湖泊(库)、冰川和积雪、滩涂、沼泽地等湿地类型的面积之和所占的比例。计算方法:城市规划区内水域湿地面积÷城市规划区面积×100%数据来源:国土部门统计数据。

②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各考核断面水质达标频次之和占各考核断面监测总频次的比例。计算方法:各考核断面水质达标频次之和÷各考核断面监测总频次×100%数据来源:水利部门组织相关机构监测数据。

③水体岸线自然化率符合自然岸线要求的水体岸线长度占水体岸线总长度的比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区内的较大型河道和水体,公园绿地中的水体和个城市建设用地中的水体岸线一般规模较小,可不作要求和统计。计算方法:水体岸线自然化率=符合自然岸线要求的水体岸线长度(km)÷水体岸线总长度(km)×100%数据来源:城市园林绿化部门组织有关机构进行实地勘察。

3.恢复水体自然形态

在保障水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和修复河道的蜿蜒性特征,保留凹岸、凸岸,避免盲目裁弯取直;保护和修复河床自然形态,严禁水泥护堤衬底。维持湖泊岸线多样性,放缓湖岸坡度,保护和利用自然护岸;保护和修复湖泊湿地区域内洼地、高岗等自然地貌形态。恢复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和重建环湖湿地保护带、海陆之间起交互作用的过度地带、入湖河流的河口生态系统。优先采用以乡土生物链和乡土生物栖息地为主体的“非工程性”措施,充分结合地形及水量分布特征实施原生生境重建与演化系统修复,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岸线修复主要技术包括植物护坡、植物纤维毯、人工抛石护坡、石笼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多孔质结构护坡、三维土工植被网护坡、生态土工固袋护坡等。

4.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通过种(养)植水生植物、底栖生物、滤食鱼类等生物措施,增强水体自净能力。采用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种植等技术方法,构建“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有效降解、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保护和修复河滩和湖滨植被缓冲带,优先选择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水生、湿生植物。参照历史连通状况及河湖水文特征,根据现状水文、地貌条件和社会、经济与环境需求,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施城市水系连通,提升水生态系统功能。

(二)绿地提高

1.绿地系统完善内容。推进城乡一体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生态网络,提升绿色公共空间的连通性与服务效能;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加大公园绿地、生态绿地、防护绿地等建设,消除城市绿地系统不完整、破碎化等问题;推广立体绿化,竖向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实施老旧公园提质改造,强化文化建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2技术指标。①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各类城市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比例。计算方法:建成区各类城市绿地面积(m2)÷建成区面积(m2)×100%。数据来源:城市园林绿化部门的遥感测试。

②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比例。绿化覆盖面积是指城市中乔木、灌木、草坪灯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包括屋顶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零星数目的垂直投影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计算方法: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m2)÷建成区面积(m2)×100%。数据来源:城市园林绿化部门的遥感测试。

③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公园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有没的休闲游憩环境,居民利用的公平性和可达性是评价公园绿地布局是否合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公园绿地的布局应尽可能实现居住用地范围内500m服务半径的全覆盖。考虑到大多数城市老城区公园绿地少、增加大面积公园绿地难度大等现实,鼓励各地本着“把绿地建设在老百姓身边”的原则,因地制宜建设街头游园、社区公园、绿地广场等,构建小、多、匀公园体系。公园绿地的最小规模设在3000m2。而对于城市中已被确定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考虑到该类地段是以保护原有历史风貌为重点,而绿地建设是在不破坏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进行,其表现特征为小型而分散,因此,针对该类地区,绿地规模可下调至1000m2,服务半径可缩小至300m。

计算方法: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小于5000平方米的公园绿地按500m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3000-5000 m2的公园绿地以300m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hm2)÷城市建成区居住用地总面积(hm2)×100%。数据来源:城市园林绿化部门的遥感测试。

④屋顶绿化率已完成屋顶绿化的建(构)筑物屋顶面积占城市建成区建(构)筑物总屋顶面积的百分比。屋顶绿化是以建(构)筑物顶部为载体,不与自然土层相连且高出地面150cm以上,以植物材料为主体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一般可分为花园式、组合式和草坪式三种类型。花园式屋顶绿化:选择各类植物进行复层配置,可供人游览和休憩的屋顶绿化类型。组合式屋顶绿化:以单层配置为主,并在屋顶承重部位进行绿化复层配置的屋顶绿化类型。草坪式屋顶绿化:采用适生地被植物或攀缘植物进行单层配置的屋顶绿化类型。计算方法:已完成屋顶绿化的建(构)筑物屋顶面积÷城市建成区建(构)筑物总屋顶面积×100%。数据来源:城市园林绿化部门的遥感测试。

⑤林荫路推广率城市达到林荫路标准的人行道、自行车道长度占人行道、自行车道总长度的比例。林荫路指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人行道、自行车道。林荫路推广率不低于70%。计算方法:林荫路推广率=城市达到林荫路标准的人行道、自行车道长度(km)÷人行道、自行车道总长度(km)×100%。数据来源:城市园林绿化部门的遥感测试。

3.统筹城乡生态空间。构建“生态功能区—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相结合的多层级城乡绿地生态体系。基于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不同类型和等级的生态功能区,划定区域重要生态廊道,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城乡绿色生态基底。结合黑臭水体治理、湿地修复治理、道路交通系统建设、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等,实施环城绿带、生态廊道等规划建设,使城市内部的水系、园林绿地同城市外围的河湖、湿地等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网络体系。

4.优化城市绿地布局。结合城市发展,落实城乡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切实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用地。将城市廊道建设与城市有机更新相结合,依托现有城市绿地、道路、河流及其它城市开敞空间,构建城市通风廊道,增强中心城区绿地斑块布局的均好性。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加大规划绿地的实施建设,同时开展墙体、屋面、阳台、桥体、公交站点、停车场等立体绿化,并全面推进多层次城市绿地建设模式,拓展竖向生态空间。结合重要的城市生态功能区,以及郊野公园、湿地公园、遗址公园等建设,恢复健全生物物种栖息地,增加开敞空间和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和连通性,保护栖息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通过生态廊道建设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5.提升绿地综合功能。完善和提升绿地的生态、游憩等综合服务功能。开展老旧公园提升改造工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公园绿地休闲游憩、科普教育、防灾避险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公园等园林绿地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开展近自然绿地建设,恢复稳定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促进野生种群恢复和生境重建,广植乡土植物和本地适生植物,提高乔木的种植比例,推进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提升园林绿地生态功能和碳汇功能。城市各类绿地要严格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建设,强化监管,对被侵占或受到破坏的绿地加大腾退和修复。

六、保障措施

1.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住建部门、环保部门牵头,其他相关局委、街道办及管委会为责任单位的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划分工作任务清单,制定修复目标考核体系,市政府应根据有关要求,将生态修复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生态修复任务分解并逐年下发到各部门、乡镇,并落实到部门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建立跟踪考核机制,使规划切实得到实施。

2.加强规划引导,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态修复相关标准体系。 城市生态修复指标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中,城市生态修复项目应纳入城市建设年度计划,并尽可能优先实施。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应落实城市生态修复相关建设要求,对城市格局、视线通廊、整体空间形态、街区开放空间等内容进行管控引导。完善园林绿化管理制度,研究建立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和增加绿色空间。

3.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市场化推进模式。 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牵头多渠道增加对“城市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投入。推动将重要的“城市生态修复”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保持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市生态修复”项目,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生态修复治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动受污染水系和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棕地治理与修复。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引导作用,在重大生态修订项目取得立项后为其提供支持。有序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生态破坏强制责任保险试点。

4.加强监督考核。加强对本地区“城市生态修复”工作跟踪指导,督促各城市建立考核制度,严格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工作问责。将“城市生态修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切实落实“一岗双责”。分年度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估,2020年结合本方案分工,对有关部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5.鼓励公众参与。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城市生态修复”工作的认识。要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及时听取社会各界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认真听取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在“城市生态修复”中有更多获得感。


责任编辑:(项城市人民政府)